登上國際舞臺的關鍵一步和下一步——專訪風潮音樂 黃珮迪

Taiwan Beats

Aug 15, 20255 min read

作者:采郁/樂手巢編輯部

「登上 FUJI ROCK 對你來說是最成功的殿堂嗎?為什麼你一定要去?」在海外從事多年音樂現場演出推廣工作的風潮音樂企劃部國際品牌創新運營組副理黃珮迪 Peiti Huang(以下稱黃珮迪),曾對一位把登上 FUJI ROCK 作為演出最高目標的藝人這麼說。

5圖1*圖片提供:黃珮迪

 

「你要知道自己適合在哪個利基市場。」

這幾年不僅國內音樂祭數量飛速成長,國外音樂節更以倍數增加,同時展現枝繁葉茂之特色。除了要讓音樂人需自覺適合什麼類型的音樂節,吸引對的樂迷外,黃珮迪更透過精準「選品」將適合的藝人推向該領域的最高殿堂。她舉例:

今年獲第36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專輯和最佳編曲人獎的排灣族歌手戴曉君,在去年(2024)時,便協助她成功登上歐洲最大世界音樂節 WOMAD Festival。黃珮迪記憶猶新,說她當時告知戴曉君自己能助她登上夢寐以求的舞臺時,對方眼眶泛淚,連聲感謝她。而在之後登上舞臺,面對在萬人前演出時的氣勢與自信,更給了身為從業人員兼推薦者的她十足信心。

這是迄今臺灣未能企及的成績,希望讓臺灣人、業界人士知道,這是件多麼不容易的事。

5圖2
*戴曉君於「WOMAD Festival」演出。圖片提供:黃佳緣

 

臺灣音樂需走向國際的拉力,給予歌手將壓力轉魅力的環境

「我們認為音樂家都需要透過實際參與大型音樂節,把他們丟到那個水深火熱的現場,才會知道自己的能量有多大。」

隨著去年與戴曉君完成一趟歐洲巡演後,今年風潮音樂帶著另一組樂團漂流出口,同樣踏上這條「尋道」之旅,從捷克指標性音樂節「Colours of Ostrava」開始,中間到波蘭等地演出,最後達比利時的「Sfinks Mixed Festival(斯芬克斯音樂節)」。一路上和團員鼓勵,說她從不擔心他們在臺灣不紅,只希望他們在現場做出超越期待的演出。黃珮迪表示,藝人在國外音樂節演出不僅代表公司或樂團,更代表「整個國家」。這種代表國家的壓力,能促使音樂人展現非同凡響的實力,將壓力轉換成舞臺魅力。

5圖3

*漂流出口於捷克音樂節「Colours of Ostrava」演出。圖片提供:黃佳緣

 

為了讓藝人能無後顧之憂地轉化壓力,風潮音樂提供相當堅實的後盾。黃珮迪坦言:「其實壓力更大會在我們的身上。」因為這是用信譽、和公司累積多年的人脈,才換取他們有機會在臺上演出。風潮音樂與臺灣大多數流行、獨立音樂不同,走向偏世界音樂為主的市場,而在挑選適合推向國際的藝人上,除了願意敞開心胸,主動與國外音樂人互動、交流甚至合作外,他們也相當注重藝人的「現場魅力」。黃珮迪分享當時力薦漂流出口給公司的原因,便是到現場看了他們在 Legacy Taipei「春之蛻變 Tour」的演出,發現他們的確一塊很好的璞玉。

有了好的「選品」,才願意在資源上給予協助和機會,過去黃珮迪長年做世界音樂節,身邊擁有許多資源和人脈,而公司也透過投資與申請補助案,將藝人放進產業人士較多的 showcase 音樂節,導引讓「對的人去看對的演出」。如2016、2017年戴曉君剛進公司時,便與泰武古謠傳唱一起參加世界音樂節,參與前期無法賺到錢,只能賺到經驗的辛苦時段,慢慢將璞玉磨亮,在之後首次登上 Colours of Ostrava 演出時,讓眾多樂迷看見她的實力。因此在登上難得的舞臺前,這些音樂人反而只想認真參與演出,將最好的表演帶給觀眾。於是在互信之下,建立起演出者與協助人員間的緊密關係。

5圖4

*黃珮迪於戴曉君登上 WOMAD Festival 舞臺彩排時,給予信心鼓勵。圖片提供:黃珮迪

 

排除資金與宣傳推力,策略選擇藝人合適發展的市場

「最大的困難從來不是沒有演出機會,而是要怎麼找到資金。」在這個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豐碩成果背後,是從事藝文產業無法逃避的事實。黃珮迪無奈表示:尤其在歐洲或美洲,因為離亞洲遙遠,整團前往光旅令成本就已超過演出費,無形中造成相當大的壓力。當然,透過申請補助和取得相關贊助可稍解燃眉之急,不過要在後續核銷上拿出具體成效卻又是另一番功課。所幸風潮音樂很早便明白,不僅在舞臺上要把演出者表演氣勢做大,也如實記錄臺下站了兩萬樂迷的驚人景象,同時也透過發送國內外新聞稿、製作英文電子報來進行產業內外宣傳,在這四、五年間的布局之下,漸漸透過風潮音樂,讓更多人看見臺灣音樂走向國際的信心與成果。

「其實我們現在在思考的,是當藝人到最好的殿堂後該往哪個方向?」黃珮迪說,要能長期經營一位歌手,終究得看他是否有下一步,這需要和藝人多些討論。於是她再以戴曉君和漂流出口做為例子,「現在戴曉君希望可以在世界音樂這類的國外舞臺上再多走一些,在表演上帶入樂舞及排灣族文化內容給觀眾,並跟國外藝人或品牌合作。」而在實際宣傳上,包含自己共三人的國際宣傳團隊,在她每一場演出後都另外製作短影片曝光,更在國外演出休息日時,幫她拍攝新專輯中的〈sapuy 火把〉 MV,持續提升藝人在社群的影響力。

另外在漂流出口身上,也用了不同於戴曉君的做法,黃珮迪副理分享自己並沒有特別將他們定位在世界音樂市場,希望將屬於原住民文化性的內容藏在背後,單純以音樂吸引,同時唱著自己的語言。沒想到的是,將這個標籤稍微拿掉以後,反而可以去到不一樣的地方。如最近正著手讓他們走上泰國、香港、日本等亞洲大型音樂節,同時也透過 live house 演出,和當地樂團以 jam 的方式進行音樂合作,發展成截然不同的方向。

5圖5

*圖片提供:黃佳緣

 

與其桌上五分鐘,不如廁上三分鐘

臺灣音樂人能在國際舞臺上發光,部分功勞需在背後這群願意周旋在觥籌交錯的社交展會中、比藝人先一步了解舞臺、觀眾的從業人員們身上。這些從業者除了耳提面命要藝人知道適合在哪個利基市場外,黃珮迪更建議大家,一定要花一次自己的錢,把自己丟進表演場域,感受現場演奏、藝人在舞臺上的樣子,「當你對想前進的目標有一點認識時,再去推薦給你的藝人,其實會更有話語權。」

而參加展會時,要有規劃性地去認識關鍵人物,而不是走馬看花。當然她也坦言,有些人脈還是需要些社交能力,但更多的是團隊背後的實力,在相談甚歡之後,究竟可以端出些什麼?

❝ 我常常跟大家說,桌面上的五分鐘,倒不如你去洗手間上完廁所後的那三分鐘。❞ ──黃珮迪

在許多大型典禮前(如:金曲獎),通常會辦理 showcase 與媒合會,黃珮迪說:「短暫五分鐘的媒合會絕對無法看出什麼事情,但重點是,要怎麼建立下一步關係。」清楚讓對方知道自己目的是什麼,想做演出?還是想要賺錢?抓準時機問對問題很重要。

於是黃珮迪和筆者分享當初如何把戴曉君推到 WOMAD Festival 舞臺。她說 WOMAD Festival 策展人在大型展會時沒辦法事先預約時間,需要把握時機和他搭到話。正巧一次機會在廁所洗手時碰見對方,便順勢邀請策展人到附近的展位上談。「當然我也知道他時間有限,所以沒有和他聊很多音樂上的事,卻也反倒會讓他對我產生些好奇,在後續聯繫上我才真正和他說明想法。」雖然在一番聯繫過後仍認為難做成,直到某天突然在電子信箱中收到來自 WOMAD Festival 的邀請信,連自己也相當驚訝。

5圖6*圖片提供:黃珮迪

 

從許多 small talk 下逐步延伸到談成合作,都需要經驗積累。通過幾年努力,也終於讓大眾慢慢看到臺灣也能在許多場合躍上國際舞臺,而在國際經紀這塊,風潮音樂始終走得靠前,期待在更多資源挹注下,讓更多音樂人走向國際。

 

Share this post

Subscribe for more about Taiwan Beats

訂閱 Taiwan Beats,與我們一起見證台灣音樂的國際之路

By clicking Sign Up you're confirming that you agree with our Terms and Condi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