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 live 而生的樂團,Robot Swing 4名樂手宅男與一隻機器人的律動宇宙

Taiwan Beats

Sep 26, 20255 min read

作者:蔡舒湉 Lala/樂手巢

好的伯樂不只懂得欣賞你,還會為你不斷打開新契機。這就是 Robot Swing 及 Christine Su 的緣分,因為迷上這4個樂器怪咖加一隻機器人的舞臺魅力,本業是籌備海內外音樂表演活動的 Christine 於是與樂團談定「代表」身分,往後凡是有適合的舞臺,她便積極地把 Robot Swing 塞進卡司、推到鎂光燈下,更甚者,她的力挺多是直攻國際,當今樂壇實在很少聽說有這種好事。

事實上,Robot Swing「客座主唱」的樂團定位也更適合往海外發展,這4人1機總是能因應不同場景、情境、歌手,激盪出為當下而生的 live 驚奇。Christine 說:「一個音樂集團大老闆說,他們會依照聆聽受眾劃分 live 型跟串流型藝人。Robot Swing 就是屬於 live 型,如果只是在日常生活場景聽聽串流、看看 live 實錄影片,你可能沒辦法完整感受他們的功力與魅力,團員們的舞臺張力只存在於現場,你要真的看過現場表演之後,才會真正喜歡上他們。」

watch: Robot Swing - "I'm" (Live at Yuchen Cinema Studio)
*Robot Swing 由鍵盤手兼合成器手鄭昭元、鼓手簡聿民、貝斯手林恩立、吉他手洪惟農組成,前三位也是「藍色窗簾」團員。

全樂手樂團,無主唱樂風更自由

Robot Swing 的作品廣受各大音樂獎項的肯定,2020年與陳以恆合作〈千禧嬰仔攏會記〉獲政大金旋獎「福祿壽星獎」;「首支單曲〈AI敢會愛?〉入圍2021年金音獎「最佳節奏藍調歌曲」和2022年金曲獎最佳編曲人;2023年憑首張專輯《SYSTEM BOOTING…》入圍第34屆金曲獎最佳樂團;現場專輯《IS IT ALIVE?》榮獲2024金音獎最佳現場演出。

在年年有獎增光的背後,來自 Robot Swing 像瘋狂科學家一樣的創作精神,他們與流行樂、嘻哈、靈魂樂、R&B、爵士等不同曲風音樂人合作,展開一次次音樂實驗,不但不追求速成,甚至還為了創新概念,狠狠砍掉一張幾乎完成的專輯。

為什麼腰斬專輯?鍵盤手兼合成器手鄭昭元毫不遺憾地說,因為該作延續 Robot Swing 前作 live album 的故事觀——機器人大冒險,想像機器人是電玩遊戲主角,再為機器人的戀愛與戰鬥等各種經歷配樂。「我們覺得它還是一張樂器演奏專輯,機器人本身的聲音沒有很明確,所以幾乎整張重寫。」

圖1

*錄音室花絮。圖片來源:@take1_dou / Robot Swing

為了玩遍所有曲風,避免因特定 vocal 風格局限樂團能觸及的類型範圍,Robot Swing 參考美國放克/靈魂樂團 Vulfpeck 採全樂手配置,發展出「客座主唱」。鄭昭元說:「我們在第一張專輯《SYSTEM BOOTING…》跟陳以恆、LEO37、Star Wu、謝明諺、洪佩瑜、凌元耕、李權哲等朋友一起完成一張非常非常令人驚艷的作品,他們用 vocal 或樂器搭建橋樑,聽眾可以透過不同說故事的媒介聽懂我們的演奏,同時也滿足我們想要發展各種不同曲風的心願。我很喜歡這張專輯,也有被感動。」

成團5年後,Robot Swing 思索如何讓4人編制也能完成完整而精彩的演出,於是加入第5位團員機器人「Robert」,預計用這個科幻感的角色、聲音、形象帶出媲美真人主唱的強烈表現力。轉型期間,由於機器人技師翔宥2024年赴荷蘭深造,近來機器人主要以影像形式共演,呈現類似 Gorillaz 融合真人與虛擬樂團的現場演出形式。

 

律動為核心,突破 Vocoder 聲響

那麼機器人 Robert 該如何發聲呢?Robot Swing 選用 Vocoder(聲碼器)讓虛擬 IP vocal 得以跟樂器共演,同時也能跟觀眾對話。鄭昭元指出,Kraftwerk 可說是樂壇應用 Vocoder 的先驅,屬於技術革新階段,而更深刻影響他的是 Daft Punk 2013年專輯《Random Access Memories》,如〈The Game of Love〉用 Vocoder 呈現軟性的演唱敘事,讓他驚豔不已。

另一個重要啟蒙是澳洲爵士/放克樂團 Hiatus Kaiyote,2015年專輯《Choose Your Weapon》結合電子樂聲響與電動遊戲概念,啟發 Robot Swing 運用聲響建立世界觀。鼓手簡聿民近來熱衷研究瑞士鼓手 Jojo Mayer,嘗試混合真假鼓,營造虛虛實實的 Live beats。另外如 D'Angelo、Kendric Lamar 也都是 Robot Swing 共同喜愛的音樂人。

「我們的音樂養分來自於黑人音樂,律動的強度是主要核心。我們最在意的是能不能讓身體直覺有感、想跳舞。」鄭昭元說。

圖2

*圖片來源:必應創造 / Robot Swing

為了 Live 而生,第一次海外演出就成功

「音樂不要停」可說是 Robot Swing 的 Live 核心精神,在不放 program 的前提下,樂團講究透過樂器演奏將每首歌都美美地、很有邏輯和感情地連在一起,那情境既像 DJ 接歌,也像以 MC 形式 talking。曲目編排上除了詮釋精彩的作品,他們也保留即興發揮的段落,或是邀請觀眾一起拍手、學習打困難的節奏。這些只存在於現場、難以複製的化學作用,讓 Robot Swing 成為「為了 Live 而生的樂團」,也更有機會往海外找出路。

2023年 Robot Swing 赴新加坡參加 AXEAN Festival 演出,並獲得不錯的回饋。鄭昭元難忘當天下了傾盆大雨,團員在舞臺上都變成落湯雞,洪惟農還報銷一顆效果器,所幸他們強大的感染力將觀眾贏了回來。「原本觀眾躲在雨棚,看到我們的表演後都興奮地衝到台前來跟我們一起狂歡跳舞。演完之後,很多玩團的年輕人還衝過來跟我們聊天、請教我們怎麼練琴,真的很驚喜又感動。」

圖3

*Robot Swing 2023年赴新加坡參加 AXEAN Festival 演出,讓當地年輕觀眾實際感染他們的舞臺魅力。圖片來源:文策院

2024年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與美國獨立音樂協會(A2IM)合作,首次於 A2IM Indie Week 期間舉辦臺灣專場活動,Christine 代表 Robot Swing 進行產業交流。她分析,此商務活動只能就簡報、音檔分享,缺乏 Live 成分,因此很難真正呈現 Robot Swing 的魅力。與此同時,她在美國 SXSW 反倒可以從科技面切入,用 Roberts 製造吸睛話題。「一名高科技產業人士告訴我,他們專門媒合品牌與藝人的音樂,我就介紹 Robot Swing 如何運用機器人作為他們音樂中的靈魂。經過那周活動,後來參展者看到我都會記得我是『girl with the robot』。」

圖4

*鄭昭元形容 Christine 是「工作狂」,一旦認定是好的作品,總是竭盡全力幫忙推廣。她時常不計回報,只為了讓美夢成真。圖片來源:Christine

Guests vocal 模式也讓 Robot Swing 更容易與海外音樂人一起創作、製作歌曲,並配合彼此的形象產出一個新形象,好比有加拿大音樂人 SVDP 參與的〈For Sure〉,以及集結 Flowstrong、someshiit山姆、BRADD、陳嫺靜、Star Wu、DCIV、LINION、Dac、FRαNKIE阿法、鄭雙雙、LEO37、謝明諺大陣仗共演的〈TMSX〉,都在 Robot Swing「無人聲,樂器無國界」的本質下,接觸到不同族群,延續各種有趣好玩的創作。

如何進一步擴大國際能見度?Christine 分享她赴 Spotify 紐約、瑞典辦公室交流的經驗,音樂人不妨製作主題歌單,把自己的作品與欣賞的其他藝人歌曲加入同一個歌單,吸引同質的樂迷不期而遇。「這種行銷操作一定要藝人自己有心,願意花時間努力交資料,主動跟夥伴討論出最適合自己的推廣方案。」

類似的概念也表現在 Robot Swing 從串流後臺數據觀察自己聽眾的輪廓、受眾喜好的音樂人面貌,都偏向歐美市場,所以在籌備第二張專輯時,他們嘗試在其中一首歌往團員們都很愛的 Pino Palladino 風格靠攏。接下來,Christine 將帶領 Robot Swing 與 FRαNKIE阿法前往西班牙音樂節演出,並安排在馬德里共演,專場也預計在年底登場。

圖5

*圖片來源:Christine

瞭解 Robot Swing 之後,如何成為呢?鄭昭元建議建立密切的夥伴關係。「有共識的夥伴能以彼此的信任為基礎,一個拉一個,讓團隊慢慢變得越來越有機。不管什麼時候,我們都是以音樂為優先。只要把琴練好,清楚自己想被什麼樣的演出感動,心中自然會有一個很清楚的圖像,也終究會感動到一些人,所以就算作品很小眾也沒關係,只要有找到信念就好。」

 

Share this post

Subscribe for more about Taiwan Beats

訂閱 Taiwan Beats,與我們一起見證台灣音樂的國際之路

By clicking Sign Up you're confirming that you agree with our Terms and Conditions.